來源: 中國青年網(wǎng)
中國青年網(wǎng)鄭州7月9日電(通訊員 張朝陽 記者 王文壇)“傳承從不是簡單的復刻,而是讓古老文明與青春熱血共振。”在殷墟博物館,社教老師白婷常用這句話開啟她的研學課。作為一名在殷墟工作了十五年的商文明“青春翻譯官”,她見證并參與了殷墟的一次次創(chuàng)新與蝶變,向世人講述著“一片甲骨”何以驚天下的青春故事。
圖為我國首座全景式展現(xiàn)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館新館。 彭捷 攝
從“讀不懂”到“講得活”
2009年,大學剛畢業(yè)的白婷來到殷墟,面對展廳里一片片刻滿“天書”的甲骨,她也曾感到困惑。“這些歪歪扭扭的刻痕,如何撐起‘中華文明信史開端’的厚重定義?”她回憶道。
轉(zhuǎn)變發(fā)生在一堂看似普通的講解中。當她講到甲骨文“中”字時,一個孩子脫口而出:“這個字像一面小旗子!”這句話如同一道光,照亮了白婷的思路。“中”字形如旗幟立于國土之中,這不僅是漢字的雛形,更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家國情懷。那一刻,她找到了自己與古老文明對話的鑰匙。
從那時起,白婷便一頭扎進了甲骨文的世界。她在休息室貼滿甲骨拓片,研讀《殷墟文字綴合》,連吃飯時都在思考“鼎”字的象形邏輯。從最初對商文明一知半解的畢業(yè)生,到累計講解近5000場、接待游客超十萬人次的金牌講解員,白婷用十五年的堅守,完成了從熱愛到傳承的蛻變。
圖為白婷(右二)帶領青年學子研學。 何青 攝
產(chǎn)學研融合的創(chuàng)新之路
白婷的成長,與殷墟博物館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同頻共振。2024年2月26日,我國首座全景式展現(xiàn)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,迅速成為全國文博界的“頂流”,開館至今累計接待游客已超過230萬人次。
“我們不僅要展示文物,更要透物見人、透物見事。”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、常務副館長趙清榮介紹,博物館將文物、文獻與人工智能、多媒體等數(shù)字技術相結(jié)合,讓商文明“觸手可及”。
同時,殷墟博物館積極架起文明對話與產(chǎn)學研融合的橋梁。通過與南開大學、吉林大學等高校開展“博物館+”跨界合作,聯(lián)合舉辦“走進殷墟”“商邑翼翼”等特色教育活動,實現(xiàn)了優(yōu)質(zhì)資源共享。與天津博物館聯(lián)手策劃的“武丁卜辭探親展”,讓36片流落他鄉(xiāng)的甲骨“回家”,上演了一場文物界的“世紀重逢”。
這一系列舉措,不僅讓殷墟“活”了起來,也為更多像白婷這樣的青年文化傳播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。
圖為殷墟講解員為前來研學的學生們生動講解商文化。 何青 攝
文化傳承的青春實踐
“老師,商代的那個小王子,他打勝仗了嗎?”一次研學活動中,一名來自上海的學生捧著考古故事書好奇地提問。這個問題,促成了一次跨越千里的文化聯(lián)動。
在白婷和同事的推動下,殷墟博物館與上海建平實驗張江中學合作,以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的“小王子”故事為藍本,共同創(chuàng)排了情景劇《一玉安山河》。當扮演“小王子”的少年在舞臺上展開刻有“王占曰:吉”的甲骨道具時,殷商文明的厚重底蘊便隨著劇情流淌進每個孩子的心田。
這是殷墟“產(chǎn)學研”融合的一個生動縮影。如今,在白婷和團隊的努力下,商文明被融入中小學語文、美術等校本課程,甲骨文舞蹈《中國字》讓千年文字翩然起舞,線上課程、科普讀物、微動畫等新媒體產(chǎn)品層出不窮。從“一字”溯源文化根脈,到“一展”觸摸歷史肌理,再到“一城”感悟文明厚度,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,既有學術深度,又不失青春溫度。
正如白婷所說,甲骨文的“傳”字是教授技藝,“承”字是雙手捧起。在安陽,以白婷為代表的一批青年文博工作者,正用青春的智慧與熱情,擔當起“執(zhí)筆者”的使命,讓刻在甲骨上的文化自信,在新時代的卷軸上,暈染出更加璀璨的圖騰。